综合探究一《从“驱除鞑虏”到“五族共和”》

通过ewsedu

综合探究一《从“驱除鞑虏”到“五族共和”》

一、选择题

1.“华夏”是中原的地域、国家与族群指称的说法产生于(     )

A. 明清时期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B. 宋元时期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C. 两汉时期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D. 先秦时期

2.“中华”一词出现在(     )

A. 秦汉时期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B. 魏晋南北朝时期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C. 春秋战国时期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D. 宋元时期

3.1912年,五色旗被定为中华民国国旗。你认为五色旗的最准确寓意是(    )            

A. 驱除鞑虏,共建民国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B. 弘扬传统,共创共和
C. 民族团结,实现共和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D. 各界联合,维护民国

4.同盟会以“驱除鞑虏,恢复中华,创立民国,平均地权”为纲领。“鞑虏”指的是(    )            

A. 西方列强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B. 少数民族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C. 满清政府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D. 北洋军阀

5.1903—1904年入侵西藏,企图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是(     )

A. 英国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B. 俄国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C. 日本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D. 法国

6.保国会成立于(     )

A. 1895年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B. 1898年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C. 1901年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D. 1905年

7.武昌起义,湖北军政府成立后,作为政府代表旗帜的是(     )

A. 青天白日旗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B. 五色旗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C. 十八星旗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D. 井字旗

8.从十八星旗图到五色旗的变化,说明了(    )  

①从小民族主义到大民族主义的变化        ②从武力夺取政权到和平演变

③从“驱除鞑虏”到“五族共和”的变化    ④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

A. ①③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B. ②④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C. ①④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D. ②③

9.聚焦20世纪初期中国的时局,回望“多元一体”的中华民族形成的历程。从“驱除鞑虏”到“五族共和”的转变,说明革命党人(    )  

①摒弃了狭隘的民族主义            ②仍然排斥其他少数民族

③视各族人民为一个整体            ④追求各民族之间的平等

A. ①②③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B. ①②④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C. ①③④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D. ②③④

10.政治口号是政党、阶级等为实现政治目标提出的带纲领性、鼓动性的政治旗帜。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,资产阶级革命派迅速放弃他们早先提出的“驱除鞑虏”主张,而主张“五族共和”,“五族平等”,旨在(    )            

A. 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B. 突出清朝政权已土崩瓦解
C. 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D. 强调中华民族的一致抗日

11.1912年1月1日,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宣布:“国家之本,在于人民。合汉、满、蒙、回、藏诸地为一国,即合汉、满、蒙、回、藏诸族为一人,是曰民族之统一。”由上述材料可知,孙中山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理论的积极贡献是(    )            

A. 推翻了满清贵族的统治,完成了“光复”国家的大业
B. 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主张的最早提出者和政治实践者
C. 实现了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完美结合
D. 提出“民族平等”“五族共和”,力避种族屠杀、国家分裂

12.孙中山说:凡属蒙、藏、青、回同胞,在昔之受压制于一部者,今皆得为国家主体,皆得为共和国之主人翁。下列哪项没有体现出来(    )            

A. 五族共和思想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B. 中华民族观念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C. 民族平等意识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D. 驱除鞑虏口号

13.从清朝的黄龙旗到中华民国的五色旗,这种变化反映了(    )

①封建制度的结束  ②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  ③民族平等的趋势  ④民族团结的重要

A. ①②③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B. ②③④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C. ①③④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D. ①②③④

14.“五族共和”的五族,除汉族外,还包括(     )

①壮族    ②满族    ③蒙古族    ④回族    ⑤藏族

A. ①②③④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B. ①②③⑤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C. ①②④⑤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D. ②③④⑤

15.首次使用“中华民族”一词的是(     )

A. 康有为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B. 谭嗣同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C. 孙中山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D. 梁启超

16.主张成立保国会的是(     )

A. 洋务派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B. 革命派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C. 顽固派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D. 维新派

17.“五族共和”的说法最早见于(     )

A. 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》       B. 《新青年》       C. 《大总统选举法》            D. 《革命军》

18.使“中国”成为具有近代意义的国家名称的是(     )

A. 戊戌变法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B. 洋务运动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C. 辛亥革命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D. 新文化运动

19.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(     )

A. 清朝后期,列强入侵,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
B. 人们用“从多元走向一体”来形容中华民族的形成
C. 辛亥革命充分体现了民族平等的思想,促成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初步形成
D. “五族共和”思想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

20.民国初年的国歌唱到:“东亚开化中华早,揖美追欧,旧邦新造,飘扬五色旗国荣光,锦绣河山普照,我同胞鼓舞文明,世界和平永保。”对此歌词理解正确的是(    )            

A. “开化早”是指学习西方思想文化,弘扬民主科学          B. “揖美追欧”主要指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
C. “飘扬五色旗”反映了当时倡导国内民族平等,五族共和          D. “世界和平永保”反映了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性质

二、非选择题

21.简述从“驱除鞑虏”到“五族共和”的转变过程。    

22.一百多年前,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,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阅读材料,回答问题。  

材料一:俄罗斯.自北方,包我三面;英吉利,假通商,毒计中藏。法兰西,占广州,窥伺黔桂;德意志,胶州领,虎视东方。新日本,取台湾,再图福建;美利坚,也想要,割土分疆。这中国,那一点,我还有分?这朝廷,原是个,名存实亡。替洋人,做一个,守土官长;压制我,众汉人,拱手降洋。

——陈天华《猛回头》内容摘录

材料二:皇帝……都可以被打倒,那么,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打破?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,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,不可阻挡了。辛亥革命后,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。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,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。

——《中国近代历史》

材料三:同盟会提出决断性民族主义的口号:“驱除鞑虏,恢复中华” ……显然,最初同盟会已把满族排除在帝国之外,同时也把关外的满洲土地排除在帝国之外……孙中山很快就认识到这是个问题,并且发生一定程度的转变。1906年,孙中山说“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,这话大错。……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,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。”

(1)据材料一,概括辛亥革俞前中国的社会状况。    

(2)据材料二,“新纪元”是指什么?辛亥革命为“新纪元”的到来创造了哪些条件?    

(3)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武昌起义后口号从“驱除鞑虏”改为“五族共和”的原因。    


参考答案

一、单选题

1.【答案】 D   

【考点】“五族共和”    

【解析】此题主要考查五族共和的相关知识。华夏连称,在先秦时期是中原的地域、国家与族群指称,故答案选D。其余选项的时间不符合题目要求,故不选。
【点评】知道华夏一词的用意及其时间。

2.【答案】 B   

【考点】“五族共和”    

【解析】此题主要考查五族共和的相关知识。魏晋南北朝时期,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,“中华”一词出现,故答案 选B。
【点评】知道中华一词出现的时间。

3.【答案】 C   

【考点】“五族共和”    

【解析】结合所学可知,五色旗是中华民国法定国旗。旗面按顺序为红、黄、蓝、白、黑的五色横条,比例为5:8,红、黄、蓝、白、黑分别表示汉、满、蒙、回、藏五族,代表民族团结,实现共和。
C项民族团结,实现共和是五色旗的最准确寓意,符合题意;
 故答案为C。
 【点评】本题难度较小,考查学生对五色旗的寓意的把握,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、理解能力。

4.【答案】 C   

【考点】“五族共和”    

【解析】此题考查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。1905年,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,同盟会以“驱除鞑虏,恢复中华,创立民国,平均地权”为纲领。其中“鞑虏”指的是满清政府。  

​故答案为C。

【点评】掌握辛亥革命的时间、领导者、过程、结果及意义。本题难度适中。

5.【答案】 A   

【考点】“五族共和”    

【解析】此题考查20世纪初列强在中国边疆地区的侵略扩张情况。根据书本P24表格内容,1903-1904,英国入侵西藏,企图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。故答案是A。
【点评】知道20世纪初列强在中国边疆地区的侵略扩张情况。

6.【答案】 B   

【考点】“五族共和”    

【解析】本题考查五族共和的相关知识。保国会亦称强国会,戊戌变法时期的政治团体。机关刊物《万国公报》后改名为《中外纪闻》。1898年4月12日,保国会在北京成立。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。
【点评】理解保国会的概况。

7.【答案】 C   

【考点】“五族共和”    

【解析】此题考查湖北军政府成立后的旗帜。青天白日旗是国民党的党旗,A排除;五色旗和井字棋都是中华民国的旗帜,BD排除。故答案是C。
【点评】知道湖北军政府成立后的旗帜。

8.【答案】 A   

【考点】“五族共和”    

【解析】从十八星旗图到五色旗的变化,摒弃了狭隘的民族主义,追求各民族之间的平等,从“驱除鞑虏”到“五族共和”的变化;故①③正确。②④说法错误。
 A项①③正确,符合题意;
 故答案为A。
 【点评】本题难度适中,考查辛亥革命的知识,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析材料、提取有效信息能力。

9.【答案】 C   

【考点】“五族共和”    

【解析】根据题干“从“驱除鞑虏”到“五族共和”的转变”可知,“驱除鞑虏”是推翻满清政府的统治,“五族共和”指的是所有民族联合起来,可见这一转变说明革命党人视各族人民为一个整体,不再排斥其他少数民族,②不正确,应该排除。
C项①③④理解正确,符合题意;
故答案为C。
【点评】本题难度适中,考查中国革命党人的思想变化及学生的理解能力。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,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,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。

10.【答案】 A   

【考点】“五族共和”    

【解析】依据材料,结合所学可知,武昌起义后,资产阶级革命派放弃他们早先提出的“驱除鞑虏”主张,而主张“五族共和”,“五族平等”,其目的是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。
A项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正确,符合题意;
B项突出清朝政权已土崩瓦解在材料没有体现,不符合题意;
C项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错误,武昌起义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,不符合题意;
D项强调中华民族的一致抗日错误,武昌起义时期没有提出反帝要求,不符合题意;
故答案为A。
【点评】本题难度适中,考查对武昌起义后革命派思想的转变的把握,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、分析理解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。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。

11.【答案】 D   

【考点】“五族共和”    

【解析】依据材料“合汉、满、蒙、回、藏诸地为一国,即合汉、满、蒙、回、藏诸族为一人,是曰民族之统一”可知孙中山提出“民族平等”“五族共和”,力避种族屠杀、国家分裂,D正确;此时清政府并没有被推翻,A错误;B中最早提出者说法错误;辛亥革命并没有实现了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完美结合,C错误。

12.【答案】 D   

【考点】辛亥革命    

【解析】题干材料中“凡属蒙、藏、青、回同胞……”体现了孙中山的五族共和思想;题干材料中“今皆得为国家主体……”体现了孙中山的中华民族观念;题干材料中“……皆得为共和国之主人翁”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族平等意识;“五族共和”的转变,摒弃了狭隘的民族主义,追求各民族之间的平等。
 D项驱除鞑虏口号在题干材料中明天体现,符合题意;
 故答案为D。
 【点评】本题难度适中,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。

13.【答案】 B   

【考点】“五族共和”    

【解析】“从清朝的黄龙旗到中华民国的五色旗”是辛亥革命的成果。依据所学,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,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,因此辛亥革命没有结束中国的封建制度。①错误。采用排除法,②③④符合题意。
故答案为B。
【点评】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能力。本题难度适中。

14.【答案】 D   

【考点】“五族共和”    

【解析】本题考查走向“五族共和”的相关知识。1912年1月1日,孙中山发表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》,第一次提出了“五族共和”论:“国家之本,在于人民。合汉、满、蒙、回、藏诸地方为一国,即合汉、满、蒙、回、藏诸族为一人。是曰民族之统一”。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。
【点评】了解“五族共和”五族名族。

15.【答案】 D   

【考点】“五族共和”    

【解析】本题考查五族共和的相关知识。1901年,梁启超在《中国史叙论》一文中,首次提出了“中华民族”的概念,并对民族问题进行了科学的阐述,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。
【点评】理解中华民族一词的由来。

16.【答案】 D   

【考点】“五族共和”    

【解析】本题考查“五族共和”探究“驱除鞑虏内容的保国会的相关知识。1898年4月12日,维新派康有为等在北京成立保国会。设会宗旨是“保国、保种、保教”,即保国家政权、领土不丧失,保民族种类能自立,保圣教不失。在北京、上海设总会,各省、府、县设分会,意在合群策、群智、群力,发愤救亡,推动维新运动。顽固派极力反对,不久停止活动。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。
【点评】了解解保国会成立情况。

17.【答案】 A   

【考点】“五族共和”    

【解析】本题考查走向“五族共和”的相关知识。1912年1月1日,孙中山发表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》,第一次提出了“五族共和”论:“国家之本,在于人民。合汉、满、蒙、回、藏诸地方为一国,即合汉、满、蒙、回、藏诸族为一人。是曰民族之统一”。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。
【点评】了解“五族共和”提出的历程。

18.【答案】 C   

【考点】“五族共和”    

【解析】本题考查五族共和的相关知识。辛亥革命,推翻了两千多年君主专制政体,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,使“中国”成为具有近代意义的国家名称。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。
【点评】理解“中国”成为近代意义国家名称的经过。

19.【答案】 D   

【考点】“五族共和”    

【解析】此题考查了中华民族和”五族共和“的相关内容。魏晋南北朝时期,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,”中华“一词出现。而在近代反帝反专制的斗争中,人民逐渐认识到,只有将全民族的力量团结在一起,才能抵御外侮,防止列强瓜分中国。孙中山主张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平等。在中华民国建国初期的五色旗中用五种颜色表示汉、满、蒙、回、藏”五族共和”。故答案是D。
【点评】知道中华民族和”五族共和“的相关内容。

20.【答案】 C   

【考点】“五族共和”    

【解析】联系史实进行分析,A项“开化早”是指学习西方思想文化,弘扬民主科学,弘扬民主科学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,理解错误。
B项“揖美追欧”主要指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 , 这发生于戊戌变法时期,理解错误。
C项“飘扬五色旗”反映了当时倡导国内民族平等,五族共和,辛亥革命促进了社会的移风易俗和社会观念的更新。理解正确。
D项“世界和平永保”反映了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性质,辛亥革命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。理解错误。
故答案为C 。
【点评】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能力。本题有一定难度。

二、材料分析题

21.【答案】清朝后朝,列强侵略中国,中华民族的命运发生重大转折——从昂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到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,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;清政府的腐败无能,使革命派认识到要民族富强,必须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;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过程中,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团结全民族的力量,才能抵御外侮,防止列强瓜分中国;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,结束了清王朝对国内各族人民的民族压迫,充分体现了民族平等的思想,“五族共和”把中国各族人民看作一个整体。  

【考点】“五族共和”   

【解析】本题考查清末革命党人提出“驱除鞑虏”和民国建立后提出“五族共和的相关史实”,并能理解两者的转变过程。清末时期,列强瓜分危机迫在眉睫。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;清政府的腐败无能,使革命派认识到要民族富强,必须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;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过程中,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团结全民族的力量,才能抵御外侮,防止列强瓜分中国;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,结束了清王朝对国内各族人民的民族压迫,充分体现了民族平等的思想,“五族共和”把中国各族人民看作一个整体。
【点评】掌握清末革命党人提出“驱除鞑虏”和民国建立后提出“五族共和的相关史实”,并能理解两者的转变过程

22.【答案】 (1)瓜分狂潮使民族危机加深;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。
(2)新纪元;新民主主义革命。条件: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,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,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。
(3)推翻清王朝后,中国面临分裂割据的危险;民族平等,民族团结有利于维护民主共和。   

【考点】辛亥革命,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,“五族共和”    

【解析】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(1)辛亥革命之前,民族危机加深,社会矛盾激化,清政府财政空虚,已无法照旧统治下去;(2)辛亥革命也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纪元,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,中国共产党始终坚信这一点,并且坚持了在革命统一战线中以无产阶级为领导,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原则,从而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下,把全国各族和各阶层人民紧密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,历尽千辛万苦,战胜了许多艰难险阻,最终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,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。 (3)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,远的可以追溯到上古先秦时代。如果以今日的眼光来看问题,在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中国来说,当时“五族共和”的提法虽然似乎有所欠缺,但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初衷之“驱逐鞑虏,恢复中华”到中华民国建立后的“五族共和”,在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方面的确是一大进步,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,为日后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的团结,起了先行作用。
故答案为:(1) 瓜分狂潮使民族危机加深;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;(2) 新纪元;新民主主义革命。条件: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,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,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;(3) 推翻清王朝后,中国面临分裂割据的危险;民族平等,民族团结有利于维护民主共和。

【点评】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内容,辛亥革命的背景,过程和带来的意义都是巨大的,在历史过程中,中国历经了漫漫的改革和变革,在改革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尤其需要考生注意,本题具有很大难度,分析材料。

关于作者

ewsedu administrator

发表评论